錫林郭勒盟混凝土表面增強劑常見問題解答,起皮、泛白原因及解決
混凝土表面增強劑作為提升混凝土表層強度、耐磨性與抗?jié)B性的常用材料,廣泛應用于舊混凝土地面翻新、新澆筑混凝土強度不足補救、墻體表面加固等場景。但在實際使用中,受材料選型、施工操作、基材狀態(tài)及環(huán)境因素影響,易出現各類問題,不僅影響增強效果,還可能導致表面外觀缺陷。以下針對混凝土表面增強劑的常見問題展開解答,重點分析起皮、泛白現象的成因與解決措施,為規(guī)范使用提供參考。
一、混凝土表面增強劑常見基礎問題解答
(一)問題 1:增效劑完成后,混凝土表面強度增加不明顯
原因分析
基材適應性不足:混凝土基材本身強度過低(例如) C15 以下)或表面砂嚴重(石材暴露,水泥漿流失過多),增效劑無法有效滲透,與基材牢固結合,難以達到預期的增強效果;
材料選擇不當:所選增效劑類型與混凝土基材不匹配,如高等級混凝土(C30)或以上)使用低滲透增效劑,或使用需要潮濕環(huán)境的水性增效劑用于干燥基材;
施工用量不足:增效劑涂刷或噴灑量過少,僅覆蓋混凝土表面,未充分滲透到表面(一般需要滲透) 5-10mm),不能形成完整的增強層;
維護時間不夠:完工后未按要求進行維護,過早暴露在高溫強風環(huán)境中。增效劑未完全固化,即缺水,影響化學變化和強度形成。
解決對策
提前檢查基材:開工前用回彈儀檢查混凝土基材的強度,如果強度過低(低于) C15)基材需要修補加固(如刷界面劑后鋪設層析砂漿),然后使用增效劑;表面砂嚴重時,先用鋼絲刷清理浮砂,再用高壓吹風機吹塵;
精確選擇:根據基材等級和狀態(tài)選擇增效劑,低等級混凝土(C15-C25)選擇高滲透增效劑,高等級混凝土(C30)或以上)選擇強粘合增效劑;干燥基材開工前可少量灑水濕潤(表面無積水),然后使用水性增效劑;
控制施工用量:根據產品介紹要求確定用量,一般每平方米需要 0.3-0.5kg,分 1-2涂刷,第一次滲透后(約) 2-4 小時,視環(huán)境溫度而定),再涂一遍,保證增效劑充分滲透;
標準化養(yǎng)護:完工后用塑料薄膜或濕麻袋覆蓋混凝土表面,避免陽光直射和強風,養(yǎng)護時間不少于 72 環(huán)境溫度小于小時 5℃時,應采取保溫措施(如覆蓋保溫棉),避免增效劑固化緩慢。
(二)問題 2:增效劑完成后,混凝土表面滲透不均勻,局部有光澤差異
原因分析
基材表面平整度差:混凝土表面有起伏、孔洞或縫隙,增效劑沉積在低洼地區(qū),高空滲透不足,導致表面光澤不均勻;
施工方法不當:噴涂施工時,噴嘴與表面之間的距離不同,或刷子在涂刷過程中出現混亂和用力不均勻,導致增效劑分布不均勻;
基材表面濕度差異:混凝土表面局部濕冷(如靠近水源)、局部干燥,濕冷區(qū)增效劑滲透緩慢,干燥區(qū)滲透迅速,形成外觀差異。
解決對策
預處理基材表面:開工前用砂紙或角磨機打磨混凝土表面,修補明顯的孔洞和縫隙(用修補砂漿填充并打磨平整),確保表面平整度符合要求(2) 米靠尺檢查,間隙不大于 3mm);
標準化施工操作:噴灑時保持噴嘴與表面垂直,保持距離 30-50cm,以平均速度移動;刷牙時,使用相同的方向(如第一次水平刷牙,第二次垂直刷牙),用力對稱,防止漏涂或重復沉積;
基材濕度統一:開工前檢查混凝土表面濕度,若局部濕冷,應通風干燥至表面含水量不大于 8%(可用含水量檢測儀進行檢測),然后進行施工,確保整體濕度一致。
二、關鍵問題:脫皮現象的原因及解決辦法
混凝土表面增強劑完成后脫皮(表面脫落和分層)是決定使用效果的常見問題。有必要從材料、施工和基材三個方面調查原因:
(1)分析脫皮現象的原因
基材表面清潔不徹底:浮灰、油漬、脫膜劑或舊涂層殘留在混凝土表面。增效劑不能直接與基材結合,形成“隔層”。在后期,由于外力或溫度的變化,表面很容易脫落;
增效劑與基材收縮率不匹配:所選增效劑固化后收縮率較大,而混凝土基材收縮率較小。兩者之間的收縮差異導致界面應力和剝落;
施工間隔不當:分次施工時,第一次增效劑未自然干燥固化(一般需要) 2-6小時,具體以產品介紹為準),即第二次涂刷,雙層之間沒有有效的粘接,容易出現分層脫皮;
后期外力損傷:完工后未達到完全固化強度(通常需要) 7 大約一天),即進行人員行走、設備滾動或重物堆積,導致表面受力脫落。
(2)解決脫皮現象的對策
徹底清潔基材表面:啟動前用掃帚清潔浮灰,然后用高壓水槍清潔浮灰(水壓保持不變) 0.3-0.5MPa),如果有油漬,用中性洗滌劑(如洗滌劑稀釋劑)擦洗,然后用清水沖洗。干燥后,用鋼絲刷輕輕刷表面,確保無殘留雜質;
選用低收縮增效劑:購買時查看產品參數,優(yōu)先選擇固化收縮率低于 0.5% 對于增效劑,如果需要提高附著力,可以在增效劑中按比例添加專用粘合劑(需要遵循產品介紹,不能隨意添加);
嚴格控制施工間隔:分期施工時,可通過“手指觸摸檢測”判斷第一次是否固化——第二次施工前用手觸摸表面,無粘觸感,表面堅硬,防止間隔過短或過長(間隔超過)在施工過程中需要24小時輕磨表面);
防止初期外力影響:完工后設置警示標志,嚴禁人員、車輛進入,完全固化前(7) 防止重物堆積,如需提前使用,應檢查表面強度(回彈值符合設計要求) 80% 以上),并鋪設防護墊(如編織布、木板),減少直接摩擦。
三、關鍵問題:發(fā)白的原因及解決辦法
混凝土表面增強劑完成后會變白(表面會產生白色粉末或斑點)。雖然大部分不會影響強度,但會損害外觀美觀。有必要有目的地調查和處理原因:
(1)白色現象原因分析
環(huán)境濕度及溫度影響:施工環(huán)境濕度較大(相對濕度超過) 或溫度較低(低于85%) 10℃),增效劑中的水分流失緩慢,內部可溶性鹽(如鈉離子和鈣離子)隨水分遷移到表面。水分流失后,酸鹽結晶沉淀,形成白色斑塊;
增效劑本身的成分問題:一些劣質增效劑中可溶性鹽含量過高,或添加容易沉淀的填料,完成后容易出現發(fā)白;
完工后過早遇水:增效劑未完全固化(通常需要) 48小時以上)即雨水沖刷或灑水養(yǎng)護,表面未反應成分溶解,水分流失后形成白色殘留;
混凝土基材堿含量過高:基材本身的堿骨料反應嚴重,內部堿性物質(如氫氧化鈣)隨水遷移到表面,與增效劑中的成分發(fā)生反應,產生白色鹽。
(2)解決發(fā)白現象的對策
控制施工環(huán)境:選擇相對濕度 50%-80%、溫度對于15-30℃的環(huán)境施工,如果濕度較高,可以打開通風設備(如風扇和除濕器)以降低濕度;當溫度較低時,可適當加熱增效劑(不超過) 40℃,防止成分損傷),延長凝固時間;
選擇優(yōu)質增效劑:購買時選擇正規(guī)廠家的產品,查看產品檢測報告,優(yōu)先選擇“低堿”和“無鹽沉淀”的增效劑,避免使用價格過低、成分不明的產品;
預防初期遇水:開工前注意天氣預報,避免雨天施工;完工后 48 如遇降水,應及時覆蓋防雨布(如編織布、防水布等) tarp),避免雨水沖刷;養(yǎng)護時等增效劑完全固化后,再灑少量水,避免直接灑水;
處理基材堿含量問題:如果基材堿含量過高,在施工前刷一次堿密封劑,密封基材內堿性物質的轉移通道,待密封劑干燥(約) 24小時后,涂上增效劑;對于已經變白的表面,可以用干布擦拭表面的浮灰。如果擦不掉,可以用中性洗滌劑(如肥皂液)輕輕擦拭,然后用清水沖洗干燥。如有必要,用增效劑覆蓋變白區(qū)域。
四、混凝土表面增強劑使用預防建議
為減少使用中各類問題的發(fā)生,除針對性解決已出現的問題外,還需做好前期預防工作:
施工前試涂:大面積施工前,先在混凝土基材的小面積區(qū)域(約 1㎡)進行試涂,觀察 24-48 小時,檢查增強效果、表面狀態(tài)(是否起皮、泛白),確認無問題后再全面施工;
存儲與取用規(guī)范:增強劑需存放在陰涼干燥處,避免陽光直射與高溫環(huán)境,開封后需盡快使用(通常 7 天內),剩余產品需密封保存,防止水分蒸發(fā)或雜質混入;
施工人員培訓:施工前對操作人員進行培訓,明確施工流程、用量控制、環(huán)境要求等要點,避免因操作不規(guī)范導致問題;
后期定期檢查:增強劑施工完成后,定期(1 個月、3 個月)檢查表面狀態(tài),若發(fā)現輕微起皮、泛白,及時處理,防止問題擴大,確?;炷帘砻骈L期保持良好性能。